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发布时间: | 来源:
首播 |
|
重播 |
|
作为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志愿者们都亲切的称他“老周”;作为一名志愿者,他被称为“爱心狂人”;作为参加志愿活动五年多的志愿者,他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却有8000多个小时。“老周”并不老,他叫周俊范,男,42岁,从几个人发起成立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到发展志愿者3000多人,他带动了平顶山10万多人次参与公益活动。自参加志愿者以来,每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基本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帮助别人的事迹举不胜举。。。。。
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志愿服务活动,到创建出全国知名公益品牌“爱心旅游专线”和“校园爱心屋”,再到四次赴四川灾区和玉树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先后帮助四川灾区16名失去亲人的孩子来平顶山免费学习和生活。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会长周俊范,用他的执着和善良,用他的热情和追求,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他奔波山区行程5万多公里,改变3000多名贫困学子、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一个词的含义志愿者。
他所率领的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也成了平顶山家喻户晓的信得过的公益组织,获得市文明委“文明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河南省“温暖2009十大爱心集体”、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荣誉。他本人也在全国民间公益圈内有很大影响力,是一名真正的民间公益人。
一、以身作则、规范管理
周俊范当选为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会长后,对协会工作实施统一规划,完善协会管理体系,起草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和规范的财务制度。工作中,他带头遵守协会的管理制度,坚持做到公私分明,从不贪占协会一分钱,倒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志愿者协会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郭美美事件发生以来,全国的公益慈善机构都发生了信任危机,然而,由于他带领的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出色的活动,诚信的服务,他的团队不但没有丝毫影响,反而在社会上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很多企业、爱心人士主动找他合作,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作为一个民间的社会公益组织,2011年6-10月份,收到助学善款40多万元,还有10多万是爱心人士直接资助,好于以往任何时期。
二、打造“知名公益品牌” 倾情“关爱留守儿童”
在长期的助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助学经验的周俊范策划开通全国首家“爱心旅游专线”,以爱心直通车的方式结对贫困学生。在他的感召下,1400多名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国外的爱心人士和平顶山的爱心人士一起参与活动,“爱心旅游专线”组织的200多次活动,他参与行程5万多公里,相当于2个二万五千里长征,通过爱心旅游专线资助留守儿童近3000多人。由于“爱心旅游专线”项目效果突显,可复制性强,河南省慈善总会还把他创造的“爱心旅游专线”作为公益创投项目给予2万元资金扶持,并在全省推广“爱心旅游专线”。2010年12月,他还代表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受邀到杭州,参加全国公益组织品质峰会,推广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的先进经验,国内多家公益组织学习了解后,相继开通了“爱心旅游专线”。
2009年,他又创新了另一个知名公益品牌---“民间校园爱心屋”。爱心屋内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服装鞋袜四大类100多个品种。先后在鲁山县瓦屋乡上寺村和太平村建立爱心屋三个,价值五十多万元,辐射两个乡镇的贫困学生,为230名留守儿童发放“校园爱心卡”,学生凭卡可领取价值近两千元的生活品和学习用品,解决了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五年来,有3000多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得到了帮扶,300多名山区留守儿童被他邀请到平顶山市区,与城市儿童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拓展了留守儿童的视野,帮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和关爱他人,使孩子们的梦想得到了实现。
三、呼唤善举、关爱孤残儿童
开展“呼唤善举,关爱孤残儿童”救助活动。他带领志愿者入户调查、募集善款,从叶县到鲁山,从汝州到郏县,走宝丰过矿区,深入几十个边远乡镇,有时一两个家庭就要整整跑上一天。组织策划“呼唤善举、关爱孤儿”慈善义演,资助了85名14岁以下的孤残儿童。
家住鲁山县土门办事处叶坪村的王清民,13岁,上小学4年纪,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到60岁的父亲看上去就像70多岁的老人。在他家的厨房里,看不到任何家庭都具备的调味品和油瓶,只有一袋食盐,常年都是如此,每天的饭都是玉米糁掺点盐就着吃,不到逢年过节很少看到他们吃菜,由于营养不良,13岁的王清民看上去像7、8岁的孩子。周俊范自06年春节开始,连续五年的春节都会与这个家庭一起过年,帮助他们包饺子,为他们家庭送去棉衣、食品和学习用品。当千家万户鞭炮阵阵喜迎新春时,当山里的孩子们在愉快的享受过大年的氛围时,他却奔波在看望其他10多名孩子们的路上,吃着馒头就着咸菜喝着冰凉的山泉水,虽然他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氛,内心却收获着极大的满足。
四、帮助特困、残疾学生,圆贫困学子大学梦
协会成立以来,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联合其他组织开展“爱心成就大学梦”活动。他与志愿者一起冒着酷暑高温,顶着炎炎烈日,坚持走访最边远乡镇,饿了啃点干粮,渴了,喝点山泉水,车过不去的,就徒步前行,有时因暴雨冲坏山路、桥梁,他就背着志愿者涉水过河。由于他认真负责和勇于奉献,包括河南省慈善总会在内的省内外多家公益组织,都对他提供的贫困大学生资料非常信任。在他的努力下,先后帮助200多名考入国家重点院校的贫困学子顺利走进大学校园。
大学生李亚兵参加高考被南开大学录取,可是高昂的学费令这个贫困的家庭无力承担,李亚兵和弟弟曾经同时考入湖南航空学院,懂事的李亚兵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把机会留给了弟弟,自己选择了复读,第二年他高考失利,第三年他又参加了高考,李亚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短暂的喜悦之后,全家立刻陷入了忧虑之中……。了解到李亚兵的情况后,周俊范来到李亚兵家里,眼前的景象使他感到震撼,几间简陋的破旧平房散发着霉味,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李亚兵父母的叹息更是令在场的周俊范感到揪心,一个贫困的家庭先后培养了两名大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听着李亚兵父亲介绍亚兵三次高考的境遇,周俊范深深的感动着。回来后,周俊范和志愿者一起为李亚兵募捐,为李亚兵筹齐了上学的费用,使他顺利的踏进了大学校门。帮助优秀残疾大学生
李彬彬,平顶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他9岁失去双臂后重回校园,克服了正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不仅在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理,还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平职学院。2007年10月,李彬彬申请加入了市志愿者协会,并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周俊范带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四川江油市、平武县南坝镇开展了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在四川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相当困难,周俊范和其他志愿者对李彬彬关爱有加,生活上体贴照顾,好吃的总是留给李彬彬,在生活上思想上给予李彬彬特有的关注。2010年,通过周俊范与残联的一起努力,周俊范帮李彬彬筹措资金近万元,李彬彬的体彩小屋终于开张了,圆了李彬彬的创业梦。由于李彬彬在校表现突出,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标兵称号”。
五、组织爱老、助老、敬老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今天的老人,等于关注明天的自己”,周俊范经常在志愿者协会里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教育活动,也身体力行的影响着志愿者。在他的代领下,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敬老助老活动,去敬老院为老人洗脚、理发等活动,他总是第一个为老人洗脚。连续五年组织志愿者关注帮扶30多位空巢贫困母亲,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整理家务,他还带领志愿者们到社区看望空巢老人,组织空巢老人免费旅游,为老人们导游,免费冲洗照片近千张,与很多老年人成为了“忘年交”。
六、心系灾区人民,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周俊范不顾危险,三次赴四川灾区,参加抢险救灾、运送救灾物资和灾后心理疏导工作。
杨宇,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明德小学学生,地震发生时,他所在的小学成为一片废墟,100多名鲜活的小生命顷刻间没有了,周俊范来到他家看到,除了政府发给的一顶帐篷外,再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杨宇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等8名亲人和家园被山体滑坡永远埋在了大山下。周俊范把杨宇和其他16名在废墟中出来的孩子接到了平顶山。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周俊范带着杨宇和其他孩子们游玩平顶山的旅游景点,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现在,虽然他们的家乡条件已经改善,孩子们却不愿意回原籍上学,与周俊范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平顶山快乐健康的生活着。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周俊范积极参与,为灾区同胞着想,昼夜行程2568公里,穿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为玉树灾区送去了三车生活急需物资,他和志愿者强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积极参与物资搬运和发放,及时把救灾物资发放到灾区人民手中。
从事爱心事业五年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节假日,走遍了平顶山市的鲁山、叶县、汝州、郏县等30多个乡镇100多个边远山村,行程5万多公里,近乎疯狂的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根据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人力部活动计时记录,2009年参加活动102次,服务计时1500多个小时。2010年参加活动121次,服务计时1700个小时,2011年前10个月,已经参加活动110次,服务计时1600多个小时。周俊范在几年前曾经说过:他要与所有志愿者比奉献,比参加活动次数,比服务时间,比服务质量。由于突出的工作、感人的事迹,周俊范先后获得平顶山市“第九届优秀青年”、平顶山市文明委“文明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平顶山市政府“社会组织先进个人”和“青年志愿者助残活动先进个人”、中共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先进典型,河南省志愿者联合会优秀志愿者。先后有人民政协报、中国社会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东方今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平顶山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他组织策划的“爱心旅游专线”、“走进公交、倡导文明礼让新风尚”和“爱心成就大学梦”活动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和谐共建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在他的带领下,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几年来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协会先后被评为平顶山市政府“先进社会组织”、市文明委“文明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河南省“温暖2009十大爱心集体”、河南省政府“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010年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爱心无止境,奉献无尽头 ”。五年多来尽管吃了很多苦,但他没有退却,而是一如既往地筹善款、助他人。他把无私奉献演绎成一种大爱,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使他和他的团队得到平顶山百姓的理解、认可和赞扬,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平顶山志愿者行列,投身平顶山的公益事业,为平顶山市的文明创建贡献了一份力量。
热词: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