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发布时间: | 来源:
首播 |
|
重播 |
|
吴殿华 |
吴殿华,男,1935年7月生人,河北省故城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75年至1998年担任冀州市医院院长,现任冀州市职工医院院长。
从医五十多年来,吴殿华同志本着对人民的满腔热忱,对党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医疗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一腔热血献给人民,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受到党和人民的赞誉,他先后十三次被评为省和全国劳动模范,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院长,1998年被国际卫生组织命名为“世界优秀医学专家”。
一、从医为民,追求医德上的高水平
吴殿华出生在一个医务世家,14岁开始随伯父在冀州行医。1949年8月,吴殿华被分配到冀县(今冀州市)医院,成为一名人民医生。他时刻牢记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痛苦,为人民服务。1953年1月,吴殿华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医,光有过硬的医疗技术还不行,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在五十多年的医务工作中,吴殿华履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倍加呵护。他常说,穿着白大褂就意味着奉献,从医为民、解除患者痛苦是医生的天职,特别是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更应当牢记党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1975年,吴殿华被任命为冀县(现冀州市)医院院长。他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吃苦在前,勇挑重担,用高尚的医德,鼓舞和影响着全院的医务工作者。为在全院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发挥每个党员的模范作用,他明确要求,在党员干部中从领导做起,在党组织中从党支做起,围绕医务工作做好党的工作,大大激发了每个党员从医为民的工作热情,带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患者送水喂饭,端屎端尿,热情为病人服务的模范事迹不断涌现。
在吴殿华的带动下,全院党务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年有80%的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当好领头人,以为病人排忧解难为天职
吴殿华做事干练,说到做到。他常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就要追求医术上的高水平。长期以来,他在做好医院管理工作的同时,刻苦钻研医学,组织学术研究,他自费订阅了十多种中外医学杂志,常常为攻克技术难题,学习到深夜。从事外科医学五十多年来,他先后取得12项科研成果,创40项国内外医疗先进技术,有50多篇论文在全国或省级杂志上发表,他撰写的《心脏骤停的抢救》一文已载入世界优秀论文选。
吴殿华把科研与治疗疑难危害症结合起来,在医学上取得了几十项重大突破。他成功为联体婴儿实施了分离手术,开创了国内联体儿手术后双双成活的奇迹。“小医院要做大手术,就要勇攀技术高峰”,这是吴殿华常说的一句话。1988年,他在医院里组建了心脏外科手术小组,多方拜访各地名医,终于在八十年代末,攻克了被医学界认为县级医院不能开展的心脏手术的禁区,开创了县级医院向高难度心脏手术和重大疑难症进军之先河。
三、做为一名医生,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是最大的快乐
一切为患者着想是吴殿华的行医准则,他为了患者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1960年,徐庄乡“三八”红旗手刘孟恋因工负伤,吴殿华对其进行抢救,因手术需要,他从自己身上割下八块皮肤献给病人,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为此,《河北日报》对这名“红色医生”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长篇通讯报道。
2000年的春天,职工医院来了一名叫孔秀玲的80岁老年妇女,说是来探亲的,别人问“你和吴院长是什么亲戚呀?”老人说:”俺们是‘骨肉亲’”。原来,40年前的1961年1月,当时的冀县医院接收了一位腰椎及膝关节结核病患者孔秀玲,在劳动中碰伤,又患上了骨结核病,并破溃流脓,二年多不能下床,经长期治疗无效。公社党委把她送到医院,再三要求医院设法治疗,医院党组织立即做了慎重研究,认为象这样的病情,收入治疗确有不少困难,但医院最后仍决定把病人收下来,并把这个治疗任务交给了吴殿华。他深知这副担子很重,为了尽快治好她的伤势,吴殿华和同志们刻苦钻研,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一天几次为他打针换药,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全身情况才有了好转,但关节的坏死骨仍在严重发展。怎么办?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施行病灶清除和植骨固定手术。可是取谁的鲜骨呢?吴殿华心里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党一手培养出来的医生,我就不能为她献出几专座鲜骨吗? 1961年1月5日植骨手术正式开始了,献骨的是吴殿华,手术医生也是他。躺在手术台上的孔秀玲看见吴殿华自己凿自己的骨头,她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热泪象泉水一样涌了出来。时间不长吴医生从自己右髂骨上取出大小五片鲜骨,并迅速移植到孔秀玲身上。手术做得很顺利,这时吴医生腿的鲜血已渗透了绷带,把裤腿都染红了。
五十多年来,吴殿华每天都要接待慕名前来看病的疑难重病患者,从没有休过节假日,记不清有多少个除夕之夜,他是守护在病人床前度过的。他先后实施了万余例外科手术,从未发生过差错事故,并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万例手术无事故证书。
四、挥洒余热,为卫生事业奉献终生
1998年3月,吴殿华从冀州市医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光荣离休。在冀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吴殿华和爱人焦静创办了冀州市第一家民营医院——冀州市职工医院。经过10年的发展壮大,职工医院由原来的七间平房已发展成3500平方米的门诊病房大楼,医护人员增加到80余人。十年来,医院的门诊量达18万多人次,住院1.5万人次,接急诊病3500多人,开展脑外、胸外、骨外、普外、妇产科、耳、鼻喉科等手术4000多例,其中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切除手术700多例,无一例感染化脓,治愈率100%。抢救心肌梗塞、脑出血、脑梗塞、消化道大出血等危重患者800多人,抢救成功率达98.6%。
由于吴殿华凭借医术高,医德好,职工医院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他的工作量总是很大,但不管是谁,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风天雪天,病人随喊随到。曾经有个病人家属,在一个晚上,喊了吴殿华八次,别人问他还能睡觉吗?他笑着说,我睡觉比你好,你才睡了一觉,我可是睡了九觉。对那些危重病人或大手术后的病人,他总是守护到脱离了危险期才离开。
1998年秋天,辛庄村刘文雪因车祸,肺脏和脾脏破裂,七根肋骨骨折,昏迷不醒,吴医生马上组织抢救小组,在进行脾脏切除手术时,又从腹腔里收回1000毫升鲜血重新输到病人身上。患者术后仍很危险,吴医生守在他的床前,一直守护了三天三夜,直到病人脱险,紧接着他又为一名宫外孕大出血病人施行了紧急手术,病人得救了,他却因病劳过度晕倒在手术台旁。
吴殿华双腿有病,经常疼痛,走路一瘸一拐的,甚至经常在夜间下肢痉挛,抽搐严重,疼醒几次。有时因手术时间过长,腿疼的厉害了,他就吃点止痛药,坚持继续工作,每当他想起一个个危重病人用期待的目光期待着自己的时候,他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五、关键时刻,尽显本色
吴殿华曾参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邢台大地震和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而且还担任了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长。在危险重重的灾区全力抢救受伤群众。1960年,吴殿华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73岁的吴殿华随即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成为全省第一支赴川医疗队,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余震不断的重灾区坚守18个日日夜夜,全力救治了184名伤员,用行动赢得了灾区群众和当地政府“河北人真好”、“冀州好心人”的赞誉。他说,在危难时刻,敢不敢站出来,能不能豁出去,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重大考验,是一名医生的天职所在,职责所在。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精神,什么是默默奉献。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吴殿华再次挺身而出,带着一支4人的医疗队连夜驱车35个小时赶到玉树,在玉树病人最集中的玉树体育场开展了巡诊,成为了当时玉树救灾现场年令最大的志愿者。2010年8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吴殿华又组织防役医疗队赶赴灾区,在舟曲,他每天都在工作20个小时以上,为一百多名伤员做检查治疗,一直坚持奋战了20多天,同去的年轻的志愿者都熬不住了,吴殿华却说:我一定要坚持到最后。2011年4月玉树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吴殿华不顾年高体病带着3万余元的药和慰问品,来到玉树、舟曲回访曾经救助过的灾民,得知去年那位“老大夫”又来了,当地藏民群众纷纷赶来看望他们心中“神医“。玉树的尕松卓玛说:吴大夫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吴殿华同志在五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勇于奉献,不断进取,把满腔热血倾注给了千千万万个患者,换来的是无数感激和奖励,得到的是声声赞誉,在他身上体现了高超的医术、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医德。
热词: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