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全国优秀志愿者候选人]王贵芬事迹介绍

首播

重播

王贵芬

王贵芬

        766个孩子的“爱心妈妈”

        1972年出生的王贵芬,是东宁县城区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多年来,她一直秉承“热心公益、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理念,将志愿服务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用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6名农村贫困学生。2008年,她第一时间帮助“5•12”地震中的“敬礼娃娃”郎铮,2009年,她成为四川北川县小坝乡小学763个孩子的爱心妈妈,2010年她又成为牡丹江市的贫困学生刘喜洋的“妈妈”,被央视《人口》节目所关注。

        无私付出——源于生活的爱心之举。王贵芬出生在东宁县大肚川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农村生活的艰辛、乡亲父老的朴实,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这个农村长大的苦孩子,看不了穷孩子为吃穿犯愁,更受不了农村娃为求学犯难。几年前,爱人说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个小女孩,妈妈有精神障碍,爸爸年龄比较大,孩子没有衣服穿,张桂芬就把女儿穿不了的衣服、书包和鞋和200块钱,送到了孩子的手上,看到孩子正坐在破败不堪的家里学习的一刻,作为母亲的她,内心的怜爱与酸楚油然而生。从那时起,她时常关注农村贫困家庭孩子情况,用自己有限的工资,帮扶6名农村贫困孩子重返校园,她还经常和爱人到受助学生的家里去看望她(他)们。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报道的电视画面上,王贵芬看到了那个被称为“敬礼娃娃”的坚强男孩——小郎铮,她当即跑到商场买了玩具、儿童服装和帽子给他邮寄了过去。而后,王贵芬的爱心行动越来越密集。源源不断地给地震灾区儿童邮寄衣物等生活用品,仅仅她知道名字的就有3人。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通过多方奔走,为灾区儿童筹集善款6300多元,成为了四川北川小坝乡小学763个孩子的“爱心妈妈”。

        2010年12月21日的《牡丹江晨报》,以《叔叔阿姨,你们能帮帮我吗》为题,报道了照顾重病父亲和奶奶的离异家庭的贫困女孩刘喜洋的感人故事。王贵芬通过媒体找到了刘喜洋,对这个小姑娘说:“我决定做你的妈妈,从此以后我就多了一个大点的女儿,两个女儿一样的待遇,一样的爱。”如今,在众人帮助下已经走入大学的刘喜洋,最常联系也是“妈妈”王贵芬,王贵芬也会帮助“女儿”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2011年9月27日,中央电视台一套《人口》节目,对王贵芬和刘喜洋“母女”进行了专题报道。

        回报社会——参加志愿者义工活动

        作为城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团委开展的青年培训和创业帮扶活动中,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在就业技能培训中,积极组织社区青年开展电脑、农技、手工工艺、电工等项目培训,同时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帮助20多名下岗失业青年签订了意向就业协议。

        多年来,曾多次作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和来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料理家务、修理电器,赠送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棉被等生活必需品,累计服务30余次,服务时间百余小时。

        除此以外,在县里的东升水电站竣工典、礼创建“三优”文明城等多项活动中,都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志愿义工服务。

        不图回报——只希望爱的种子洒满人间

        回顾这段经历,王贵芬归结出这样一句话——赠与有时比获得更幸福。她说:“虽然我不够富有,但我的爱溢满心田,只有在帮助别人时,才能体会给予的快乐和满足”。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质疑王贵芬作为工薪阶层的这种“冒进”行为。“你也不是大款,你能帮多少人,又能解决什么困难?你不是名人,能带动多少人?”而别有用心的人则在背后咕哝,王贵芬是出风头。质疑不无道理。王贵芬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月工资不到2000元,还要负担四个老人和一个女儿的生活费用。王贵芬说,她能坚持下来的底气来自家人的理解。“我帮助别人,出钱出力,丈夫没有怨言,我很欣慰。女儿也没有因为家里紧巴,埋怨我。”

        关于未来,王贵芬说自己还会坚持下去,她说:“我资助学生,只是尽力而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不求什么回报。我相信我做的是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有爱的存在,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回报社会,把这种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复制链接】【转发邮件】【一键转帖       】 【打印责任编辑: 赵文

视频集>>

热词:

留言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昵   称: 注册新用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