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查看留言

  • 上善若水:正视历史方能避免覆辙,铭记伤痛才能更好前行。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但也从不缺少寸土必争的勇气和决心。
  • 陆永平:以史为鉴,增强实力,维持和平。
  • 杜筱雅:尽管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无法抹灭,那些血的记忆始终存留于中国人和有良知的日本人心里。
  • 王艳波:祝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 朱亚辉: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和平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的心愿。

导读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的死难中国同胞,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央视播出,通过人物的讲述以及“南京大屠杀”信息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拉贝日记》等珍贵史料的解密,最终达到让国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目的。

央视重磅推出《1937南京记忆》

以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为主题的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12月11日-15日在央视播出,该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载体,辐射“教科书”问题、“慰安妇”问题、“靖国神社”问题、“731”问题等诸多历史问题,旨在通过一个个特定的透视点,为人们打开一扇历史认知的窗户。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时代反思,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但有部分人却试图抹杀事实。

《拉贝日记》——南京大屠杀的铁证

  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他在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遭日军的杀害。拉贝会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写成日记,1937年他在南京期间,日记内容已然变成了他眼见日本法西斯犯下滔天罪行的见证。后来,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发现了拉贝的日记,并促成了《拉贝日记》问世,冷静客观地再现那场屠杀铁证如山的历史真实。

铭记历史 珍视和平
  • 白骨下的罪行

    有一种历史,我们需要铭记。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对过去历史的重复记忆中而不断反省与反思,生命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南京大屠杀白骨下的罪行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详情]

  • 南京辛德勒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中国青年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戴袁支从2000年开始在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进行取证时,了解到丹麦人辛德贝格和德国人昆德在栖霞山救助中国难民史实。[详情]

  • 战争狂人松井石根罪恶档案

    松井石根是一个对战争有着病态迷恋的军国主义者,他一手策划并指挥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日本战败投降后,松井石根作为战犯逮捕入狱。最终,松井被判定为甲级战犯,处以绞刑。[详情]

  • 她让全世界看到南京大屠杀

    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这本书以最真实的史实材料向西方展示了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暴行。[详情]

  • 幸存者回忆战时苦难经历

    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给南京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如今,幸存者痛苦地回忆自己在那场大屠杀浩劫中的悲惨经历,希望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详情]

  • 拯救生命的美国女人

    明妮·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许多中国人的美国女人,从26岁起就来到了中国,并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日军轰炸南京之时,魏特琳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成了难民营。[详情]

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