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突出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有效推进灾害隐患排查治理;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演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中国气象上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地质灾害。
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当山坡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同时,它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现象。因此,雪崩被人们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旁边;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2、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在百货公司、剧场、学校时依工作人员和老师的指示行动;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3、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情况稳定后,告知家人自己是安全的。
1、平时要留心所处建筑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
2、不要盲目跟从人流,而要沿着疏散指示标志的方向逃生。
3、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手绢等捂住口鼻低姿前进。
4、发现室外着火,门已发烫时,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蹿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等待火势熄灭或消防队的救援。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3、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4、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1、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
2、拦截和蓄存雨水、雾水,如修建山间小水库、修筑塘坝和沟谷中的小低拦水坝及大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
3、城市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开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增加新的水源。
1、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警信息,了解政府的防台行动对策。
2、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从危旧房屋中转移至安全处。
3、处于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的人要及时转移。 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4、不要到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乘船出海。
1、迅速撤离到安全的避难场地,朝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离原居住处越近越好。切忌不要在逃离时朝着滑坡方向跑。跑不出去时应躲在坚实的障碍物后面。
2、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检查情况。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从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
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停顿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待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躲在桌、柜等家具下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上课时发生地震,不要惊慌,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如已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地处野外者要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要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
如果正在街上,绝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切忌乱逃生。
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营救人员需要快速做出判断,最有可能在倒塌建筑的什么区域发现幸存者。一般来说,楼梯井或大型混凝土下方的空间能够提供营救人员所说的"幸存空间"。这些区域由于建筑结构更坚固,更可能发现幸存者。
在搜寻一定时间之后,不得不停止搜寻,集中人力物力救治获救幸存者。幸存者可能在坍塌建筑物中的蜂窝状空穴存活2—3周以上。在完全排查所有空穴之前,或搜救时间已超过三周之前,不能轻易放弃。
专业声学设备能探测到几千米内微弱的声响,在寂静无声的区域里,救援人员需要3次发出声响,看看是否有幸存者的回应。所以搜救区域必须严格戒严,并最大可能保持安静。二氧化碳探测仪可用于搜寻丧失意识的幸存者。在密闭的空间里,这种探测仪效果最佳,如果密闭空间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说明有幸存者。
安装在可弯曲支架末端的摄像机能够挤入碎石之间的空隙,帮助需找幸存者和确定他们的位置。这项技术能够减少救援人员在开展救援时所需搬运碎石的数量。热成像设备可用于搜寻救援人员视线外的幸存者,因为他们的身体能够提高周围碎石的温度。
依靠搜救犬灵敏的嗅觉来寻找幸存者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它们能迅速检查大片区域,对加快搜寻和营救起关键作用。当搜救犬发现幸存者可疑区域后,队长应将分队调离该区域,然后由训练师默记确切地点。同时派另一支分队对该区域从新搜索。如果第二只搜救犬分队同样认为该区域可疑,则标记该区域。
使用大功率扬声器或其他喊话设备向被困的尚清醒幸存者喊话并给予指示,要求幸存者发出重复信号(如连续敲墙5下),然后保持受灾区域安静,人工搜救人员仔细倾听并指示出有声区域。
坍塌现场附近可能会发生二次坍塌,坠物或其他危险情况(例如余震),将这些区域划为坍塌危险区域。该区域只限搜救队伍中负责搜索和进行救援工作的主要队员进入。未被许可进入该区域的搜救人员,必须留在该区域以外。
如果建筑使用较脆弱的材料建造,发生地震时会迅速倒塌。但同时由于建筑材料较轻居民逃生的几率也较高。这一块也可成为搜救者关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