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3年6月17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叁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同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还带回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贵海底样品。中国网络电视台科教台从科普的角度对“蛟龙号”的构架,前世今生等进行了揭秘,也对“蛟龙号”的新闻进行了实时报道。

图解蛟龙号
蛟龙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
蛟龙号两大主体工程

潜器本体系统:一块块难啃的技术骨头

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命支持系统、水声通讯、控制系统等多方面内容。在国内100多家研制单位齐心协力下,历经6年联合技术攻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问世。

水面支持系统:为“蛟龙入海”保驾护航

水面支持系统是载人潜水器执行任务的依托,它与潜器本体系统一起构成了我国载人深潜工程的主体。水面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母船总体设计、母船改造、布放回收系统、辅助系统等4大部分。

我国深海运载器发展简史

早期探索:
从“海人一号”到“探索者号”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机器人专家蒋新松院士就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开始了中国人在深海运载器方面的探索。随后“探索者”号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从有缆到无缆的重大飞跃。

6000米水下机器人:
深海放出“返回式卫星”

“CR-01”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6000米级水下机器人的国家,它被国外视为 “中国在深海放出的第一颗海底返回卫星”,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个“海底飞船”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潜试验:
从海底50米到海底5000米

海上试验是检验“蛟龙”号各项性能指标最有效的“试金石”。从2009年至今,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有计划地进行了50米、1000米、3000米、5000米海底深潜实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从50米到5000米的巨大跨越。

海底载人深潜技术:
自主设计集成凸显创新能力

“蛟龙”号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最后的总装联调和水池实验,都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研发团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能力。

各国深海载人潜水器

俄罗斯和平二号潜水器

俄罗斯是目前拥有载人潜水器最多的国家,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号”和“和平二号”6000米级潜水器。

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是他们的代表作,可以下潜到4500米的深海。

日本深海6500深潜器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创纪录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

法国“鹦鹉螺”号潜水器

法国1985年研制成的“鹦鹉螺”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共下潜1500多次,完成过深海海底生态等调查搜索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