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
重播 |
|
![]() |
FDA是否多此一举
至少,美国FDA不敢用这样的“理论”来判断一种蛋白质是否可以食用。
在面对一种新蛋白的时候,FDA和加拿大的主管部门都默认“口服蛋白有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而要求实验证据来否定。
蛋白质是否可能被肠道吸收?
出于科学的严谨,FDA等权威机构默认一种陌生蛋白是有可能经过口服从肠道直接吸收的。日本科学家Fujita在1995年发表过一项研究。他们把纳豆激酶注入老鼠的十二指肠,发现纳豆激酶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发挥纳豆激酶的生理活性。当然这项研究只是说明纳豆激酶可以通过老鼠的小肠壁,并不能说明纳豆激酶如果口服经过胃液消化之后是否还能全身到达小肠,也不能说明纳豆激酶在人体中是否有同样的行为。
实际上,在现代药学研究中,口服蛋白药物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这一类药物的设计理念,一般是通过各种保护手段,让药物蛋白能够抵抗消化液的袭击而安全抵达小肠,再释放出来,并用其他物质降低小肠的吸收障碍,使得药物蛋白可以进入血液系统。制药公司各显神通,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的口服胰岛素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
有经过口服直接吸收的蛋白质吗?
显然,不管是纳豆激酶的老鼠实验,还是口服蛋白药物,都还不是普通蛋白经过口服被人体吸收。但这样的例子是存在的。
那些没被消化彻底的“残余”
2010年,日本学者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让志愿者吃下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或者这些蛋白质的水解物,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抽取他们的血液,分析其中的胰岛素以及各种氨基酸和二肽的含量。结果发现,在吃了不同的蛋白质、或者预先水解程度不同的同种蛋白质之后,各种氨基酸、二肽达到血液中的速度并不一样。而这种不同,会导致胰岛素分泌的差异,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状况。
这,意味着什么?
不同的蛋白质是不一样的。即使吃到肚子里,它们也不仅仅是满足人体的氨基酸需求那么简单。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就一定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被吸收,从而不会产生“特别的”作用当然,这种“特别作用”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