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首播 |
|
重播 |
|
马六甲
来到马六甲海峡,在这样一个迷人的城市里,眺望海峡,在历史和现实中,温习点什么,或者复习点什么。
其实,没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里是马来人精神源头故地而来;也没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里有曾经华人艰辛漂泊而来;更不会有多少人,是因为这里承载着大国兴衰的命运而来。
也许,这本身就只是一个景点,游客即过客,匆匆来,匆匆去。
这,确实是一个小小的狭长海峡,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上下相望。但,就是这长长狭窄海洋通道,却承载着,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互为进出的必经通道,也承载着中国80%以上进出口的贸易以及90%左右的能源进出口。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咽喉要道,也是崛起中的中国之命运通道。
姑娘们,马六甲汽车站拍摄
当美国那个前总统夫人现国务卿,去年12月在南美某机场恶狠狠地说出,美国需要中国配合,如若不然,必要时“disrupt”中国的能源通道时,那亮刀的威胁,已经闪现。于是,就有了今年中国的南海核心利益说,也就有了7月南海激烈的地缘政治对抗,也就有了烟花一般漫烂的南海舰船导弹演练。这,似乎已经注定,马六甲,这狭长咽喉之地,必将上演与未来中国崛起或衰亡相关的故事。
于是,我来到了马六甲,作为一个陌生人游走,怀抱着某种期待,寻找着想象中的证据。其实,如果你的内心没有风云而只有阳光,马六甲,本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小城,干净、清新、色彩鲜艳而迷人。
马六甲河
马六甲河依然清澈,蜿蜒崎岖地从城市中穿过,流入海峡,沿着两岸,留下色彩斑斓的旧式房子,留下闲散而舒适的人们,或下棋,或聊天。那水岸呈现的优雅美丽影子,把行走的我,勾得居然有了几分痴迷。
我,沿着马六甲河,向着入海口的方向,坚定却又随意地散步,如同行走于缤纷斑斓的色彩小镇,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和从容。其实,无论放在哪里,这沿河而展开的民居和生活,都是一种特别的精致。
商业区
但,马六甲,也不只有传统。穿过苏丹王宫以及高耸的观景台,你很容易发现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就在不远处。你依然可以感受到,似乎熟悉的人流、车流以及购物的消费气息。
夜色河畔
而夜色降临,马六甲更显迷人气息,如同秦淮江南夜色朦胧。
漂亮的花车,惹人喜爱
行走在马六甲,还有一丝的浪漫情怀。那花车走来走去。不同的司机,播放着不同的音乐,有爵士,有摇滚,有民乐小调,也有佛经唱诵。那不同的乐声中,是花车司机内心的个性传达。
花车穿梭街巷
很漂亮的花车,惹人喜爱。我亲见情侣紧挨坐于其中,花车过去,姑娘满脸幸福,小伙心满意足。其实,来到马六甲,能够感受到这份美丽,也本该是满足。但,马六甲,注定有他不一样的地方。于是,背着行包,背着相机,背着一份期待,用双足,用眼睛,用心灵,去细细体会,那不一样的气息。
马六甲的海,宁静平和
马六甲对于马来人是很特别的。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安达娅所著的《马来西亚史》,便能体会到曾经的马六甲王国,对于马来人精神凝聚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为此,依托于马六甲王国的记忆,他们发展出“末罗瑜”(Melayu)传统,来形成共同的马来人定义,从而达成民族上的凝聚。
而末罗瑜的传统基点,无论是民族特性定义,还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精神世界定义,其实都来源于想象中无比辉煌的马六甲王国。在那个海盗文化盛行的600年前,流传于传说和只言片语文字记录的王国,由于位居航海及经贸的中心,东去资源丰饶的东方文明古国,西接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欧洲西方列强。那个时候的马六甲王国,不但是繁荣一时的商业中心,也是东西方多种文化碰撞融合交流的平台。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1956年2月20日马来西亚独立后第一位首相拉曼是在马六甲的草场、而不是吉隆坡独立广场宣布马来西亚独立。作为游人,我试图寻找着,这存在于历史、存在于传说、存在于马来人内心的那份依恋。只是,我有些失望。虽然号称在马六甲全州有50%是马来人,可在马六甲城市里,这末罗瑜的精神传统的印记,却似乎有些微弱。
修鞋铺前
当然我也能找到那10%人口比例的印度裔的痕迹。因为舍不得那扔掉购买于纽约的正宗意大利皮凉鞋,我终于在一个偏离主街的小巷里找到修鞋铺子。那位透着质朴的年轻人,话不多,却真诚,他很认真地接过我的凉鞋,认真地粘胶上线,却只受了我1个林吉特。这,就是马六甲的平民价格,也是很多印度裔的职业定义。但我们很容易找到了华人存在的文化痕迹。这占全州40%人口比例的民族,其实投射了曾经中华帝国视野和触角所及之地。
马华公会大楼
能看见马华公会的大楼吗?读了《马来西亚史》,就一定会注意到它。马华公会,那是英国殖民统治退出前后发展起来、成立于1949年、试图代表马来半岛华人利益的一个类似于政党的组织。其首任会长就是著名的华人领袖陈禄祯。这个政党最终选择与代表马来人的巫统形成联盟,致力于通过华人融入马来西亚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一度相当成功的马华公会,最终在1969年针对华人的种族冲突中,收获了华人的深深失望,于是今不如昔。
看见那就像“青天白日”一般的会旗吗?那么你就可以揣测1949年前后海外华人心中的正统在哪里。只是,岁月葱葱,时过境迁,物依然是,人却完全非。梳理马华公会在马来西亚国家生活中的沉浮、并透视其后华人的命运,是苍凉而厚重的,有心者可以去读史。
唐人社区鸡场街
于是,稍稍回避历史的沉重和无解吧,回到当地华人的平民生活中。于是我在马六甲的鸡场街感受浓浓的的中国元素,从中看到一代代中国移民,来到这里生根发芽、最终展开的方式。
鸡场街,几乎全貌地体现出一百乃至数百年前,中国人生活的全部要素,客栈,餐馆,民居,宗祠,金铺,道观、佛寺,等等。行走其中,有时光倒流的恍惚。这里的街道不宽,但整洁而安静,街道两旁多为两层楼房,屋梁很高,并有骑楼,皆为百年以上的老屋深宅。
鸡场街建筑
这里呈现的,本就是中华文明的传统。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飘洋过海来到这个地方的一辈辈华人,我读马来西亚历史,是无法跳过他们为了维护自身文明传统和文化身份的坚强倔强抗争和努力。因为有了他们孤独却如同信念一般的坚持,我们才可以在这里看到,如此完整的、根植于平民生活的中华文化体系。而这些,居然在国内已经很难看到。
在鸡场街峇峇娘惹博物馆,你还可以去感受华人移民此地以后与当地马来人结合,产生的“峇峇娘惹”文化。那些远在明朝就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华人以男性为主,他们与当地的马来女子通婚,其后代中,男称为“峇峇”,女称为“娘惹”。
“峇峇娘惹”文化往往体现在饮食、家居以及用器上。
“峇峇娘惹”文化往往体现在饮食、家居以及用器上。在我的眼里,那是南洋华商家庭生活精致化的一种写真。那,既是对于原有主体文化的坚持,也是基于现实当地特点的调整和传承。在这种复杂的二代文化里,我们感受到曾经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彩,以及相对于本土马来文化的绝对强势。
毫无疑问,在增添了一些柔软细腻身段后,中华文明在南洋之地,不曾被同化,却更为倔强而精致地站立着。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寻找到祖上的荣光。
那个已经成为马六甲和穆斯林世界以及华人世界的英雄,名叫郑和,却在这里留下了浓浓印记。三宝山,三宝庙,郑和纪念馆,还有郑和客栈,以郑和命名的地方如此之多。据说,郑和下西洋、过马六甲海峡直达印度洋进抵非洲的时候,就是在这里设置官场,成为庞大的明朝船队的修养补给站。而就在城市边上,还有中国山,那本是放置明朝中国册封满剌加国王的地方,也是明朝汉丽宝公主下嫁马六甲苏丹的地方。
黄昏要塞
是的,马六甲是色彩缤纷的,在这多彩的色泽中,中华的颜色是如此的浓烈,足以让我们怀想曾经东方中华帝国的巍峨与辉煌,这种怀想,似乎让人满足,也让人迷醉。
但,行走于马六甲,只需要常识的眼睛就可以发现,在这里,最为隆重的色彩和历史印记,属于西方殖民者,属于地理大发现以后、中华帝国黯然退场以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西方殖民者。
1511年,马六甲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641年易手为荷兰占据。1826年成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在这里,如同在马来西亚其它地方一样,西方殖民文化,作为最为强势并影响至今的文明形态,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那满目的红色、黄色,构成马六甲最为津津乐道的主色调,在阳光下如此夺目。
天主教堂
漫步马六甲河边,那天主教堂,本是我定位殖民区的地方。从教堂出发,经过全是红色的街道,而街道尽头,是马六甲的核心区域——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很迷人,最为中心的建筑是荷兰红楼(Studthuys)。
荷兰红楼
还有什么比这红楼更彰显出完全西洋的风格呢,在明亮的阳光下,如此鲜艳夺目,如同曾经的殖民统治年华。而那白色十字架下,是“马六甲第一教堂”的字眼。
城市广场
就在这广场上,以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为装饰的美丽喷泉旁边,一块刻字牌写着:“1904年马六甲人民为纪念伟大的女王而立”。
葡萄牙海船
就在红楼的前方五百米的位置,就是马六甲的标志性景点,海军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是当年葡萄牙“海洋之花”号,不是真品,只是仿造而已。就是这样的船,在四百多年前称霸南海,迫使中国割让澳门。
我花了5林吉特,钻进巨大的海船,并攀登到桅杆,俯瞰四周,终于感受到一艘船的大,感觉到舰船行走于大海的巍峨。这艘船,告诉我,什么是海权,什么是征服。当年,这样的船,就代表着高科技,他们来到了平静的南海一角,技术代差所形成的战斗力量的差异,使得东方翻开了殖民的一页。这个参观,唤起了我的悲怆。
圣保罗山教堂遗址
而在马六甲,最让我无法忘记的,也是占有了我最多时间的,却是那圣保罗山上的教堂遗迹。其实,这是圣约翰要塞(St John’sFort)的一部分。这座山叫做升旗山,也叫做西山。曾经中华帝国势力及第之时,满刺加国王将明成祖赠送的金龙文笺勒石树碑,就在这里。只是后来这座山被称为圣保罗山了,因为1521年葡萄牙将军在这里建立了小小的圣保罗教堂。
攀上山顶,首先看见的是传教士圣方济各的塑像。圣方济各曾在这里居住,死后也曾在这里停留九个月然后移往印度的果亚。站在这里,我们依然感受到教堂所具有的宁静之气。但,这个最初的和祥象征的教堂,在1670年经过激战后被荷兰人占领,并被改成坚固的堡垒,于是在外墙上仍可看到不少弹孔的情况下,这里也成为葡萄牙、荷兰军士的墓地。其后,在英国人来到后,这里便成为英军的军火库。
沉默纪念碑
走入其中,一些刻有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靠墙而立,静默肃然。那每一块碑的文字背后,都是零落他乡的一个生命。而这生命的背后,是帝国征伐占领要津的扩展欲望。
在这里,我默默站立,感受到那份岁月沧桑,感受到帝国梦想的壮阔,和人的渺小。陡然,内心颤动。在这里安静地坐着,坐在这座小山的顶端,远望马六甲海峡,觉得心绪澎湃。在地缘政治上,马六甲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亚洲出海口门户,谁控制这里,谁就是亚洲海洋霸主,谁就是东方的主导。
精美青云寺
我想到明王朝通过密切的宗藩关系以及建立远洋航运中转站,来达到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为此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历中,六访马六甲。那时,明朝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那时的南中国海真正是中国的内海。
只是,如此重要的地方,也终于引来了西方新兴海权国家的觊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1511年7月1日,葡萄牙人进攻马六甲,8月下旬,马六甲陷落。马六甲城的陷落,意味着扼守南中国海的门户彻底暴露,而明朝廷得知马六甲被侵占,居然是在9年后的1520年。在毫无力度的外交辞语与交涉后,一切恢复平静,而中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海洋时代结束。
那时,中华帝国老了,朽了,对于地缘政治的反应已经迟钝得无可原谅。从此最南端的海上大门大开,再也无法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于是300年之后,中国遭遇了与马六甲几乎同样的命运。也许,这,也是多灾多难中华文明注定的磨砺。
黄昏马六甲
坐在山上看日落,望马六甲海峡,感受这个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的反复易手,以及背后的帝国兴衰。那背后的中国山,依然还在,又何时能够,放置册封文书?
黄昏马六甲
而就在那畅想中,一个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无法决定自己家庭和事业走向的渺渺小人物,默默感想着中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似乎在顽固地导引心灵,自我沉湎于与时代同在的那份情感基因。
一个无法主宰自己的小子,居然满脑子天下之事。可笑!是不是还有些可悲?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嘲弄的,这不过是中华文明下,一个普通读书人本该有的“士子”之心。
油画再现当年技术落差
因为我们的生命轨迹,经历了个人从社会最底层的奋力挣扎,也经历了这个民族在复兴路上的苦苦摸索。在世界文明竞争的格局下,这个民族从底部的艰难爬升,与个人从社会底层的艰难奋斗,本是相应。而今天,当年那个吃不起饭满山觅食的乡村野孩子,今天却坐在这天下咽喉之地,望着黄昏落日感念。这个体生命的提升,何尝不是时代的给予与恩赐。没有这个伟大民族改变人类文明史的巨大时代变迁,我等小人物,又何尝有资格生活在希望中?
毫无疑问,马六甲最浓烈的色彩,反应了文明的主导型。今天,我眼里的马六甲,充满着西方殖民世界的图腾象征。那就是这里最重要最居于主导的色调。看到这里,我深深明白,亚洲依然是属于西方世界主导,世界依然是属于西方世界主导。
夜幕下的马六甲
而2010年,当全世界都震惊于中国提出的“南海核心利益说”,当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注视着中美在南海问题上你来我往反复纠缠,我似乎感觉,那曾经的汉唐之风,终将吹破这马六甲缓缓流淌的一湾海水,吹皱那咽喉之地浓缩的历史沧桑与光荣。
望万家灯火,谁家更亮更动人
我默默祝愿着,无论得失成败,感觉到自己的头脑与精神,和一个时代变迁的轨迹走在一起。在晚霞中安静端坐,畅想,融化于思绪,直到天色完全黑尽。看远处海峡,华灯初上,天空却湛蓝如洗。下得山来,已经入夜。在城市广场坐着,望万家灯火,谁家更亮更动人。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