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
重播 |
|
2009年11月,古城考古队调查过程中在现木渎古城北城墙外发现彭家墩遗址,编号为D8。由于规模大,且在城墙外侧,推测可能为城墙外一座建筑基址或土墩墓,所以2010年全年和2011年秋冬进行了发掘,确认土墩为良渚时期,建于稍早期的遗址之上,其自身为良渚时期的建筑类遗存而堆筑,建筑废弃后又经过堆筑作为良渚晚期墓地。 目前的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
1.土墩的形成与使用过程
第一期:良渚或更早时期,此时土墩尚未出现。
第二期:大致为良渚时期,不晚于良渚晚期,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堆筑一个土墩,在其顶部建造大型建筑如F1、F3等。F1和F3的建造方法、方向完全一致,应都是在D8上建造的高在30 厘米以上的台基建筑。
第三期:良渚晚期墓地和其下面的纯净堆积。D8北侧被垫高作为墓地。
2. 第二期遗存的性质:第二期出现了土墩,其上为F1、F3等大型建筑和红烧土2等大型建筑类遗存及附属的灰坑。建筑的建造方式考究,使用纯净的黄土、黑土等,形状规整,面积巨大。根据我们采集到的红烧土地面分析,建筑的地面在几层处理之后厚度达到约20厘米。此外各类遗存中基本未见到遗物的存在,只是在F1和F3之间发现一陶片分布区(本次未清理完),这些陶片质地厚度等完全一致,初步观察为同一种大型的罐类器物。这些都说明其非一般的居址,而应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场所,至于是政治性或是宗教性的则尚不能暂下结论。
3. HST2与良渚晚期墓地之间关系:首先,HST2不能确定为祭坛,其次,良渚晚期墓地与HST2之间无共存关系,二者是明确的早晚关系。证据有三:第一,墓地分为两片,其范围远大于HST2。第二,即使东边一片的范围也大于HST2,即部分位于其上,部分位于其西。说明当时是选择了这一大片作为墓地而并非以HST2为指引。第三,M2打破了HST2,其深度只有34厘米,说明上部被破坏的较多,除非HST2的厚度已被破坏了同样的深度,则其与M2之间还应有较晚的堆积存在。
以上只是我们发掘后的初步认识,更多看法还有待今后的田野工作和资料研究.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