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首播 |
|
重播 |
|
巴金(1904-2005),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丁聪绘)
安静了几年之后,上海武康路113号又开始热闹了。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完成修缮和整理工程,重开大门向公众开放。文学爱好者就此可以进入巴老生前的世界,接触巴老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场景。
文学爱好者就此可以进入巴老生前的世界,接触巴老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场景。据悉,在试开放期间,每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周日、周一闭馆,团体参观需要预约。
巴金故居一角。在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上,将空间布置、图书摆放、生活用品等日常生活形态结合起来。
巴金故居一角。在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上,将空间布置、图书摆放、生活用品等日常生活形态结合起来。
巴金故居外貌
巴金故居“修旧如旧”
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幢二层带阁楼的花园式洋房,始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
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1950年代,巴金在这里接待了学者萨特、波伏瓦,还有朋友沈从文、曹禺、柯灵、唐弢等。“文革”时,妻子萧珊去世,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