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科教台 > 首页

《百家姓》周吴郑王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13: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吴”。吴姓的来源很精彩。1,上古就有吴姓,一是出自舜帝有虞氏,“虞”“吴”古音近,舜帝后代有吴姓;二是颛顼帝大臣吴权的后裔,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这也和古老的吴部落有关,甚至有传说黄帝的母亲就姓吴;三是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帝王世系》载有其事。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2, 黄帝也是吴姓的远古初祖,他以姬为姓。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但是第三子尤得喜爱。按照周人传统,古公亶父去世后,应有长子继承王位。但是,出现了感人的让国故事。太伯和仲雍兄弟俩从陕西岐山一带出发,来到荆蛮吴越地区,这里和中原风俗迥异。兄弟俩入乡随俗,纹身断发,在周人看来这哥俩已成为蛮人,再无资格继承王位。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江苏省苏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遗迹很多,至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苏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痛欲绝。太伯入葬那一天,吴人纷纷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欢种麻,人们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间,以表达对太伯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此后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一直到今天,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仍为中华民族某些地区的丧葬礼俗。太伯没有子孙,后世吴姓人称其为开氏始祖,称其弟仲雍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做吴君时,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实行分封制,寻找太伯、仲雍后裔,因周章已做吴君,就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吴、虞是兄弟。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姓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太伯、仲雍之后。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子孙就以吴为姓了。3,很多少数民族有吴姓,以苗族最多,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姓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 明代苗族吴姓中还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  

  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姓最多,排在首位。 湘西苗族的吴姓分出一支改从伍姓。在湘西苗族中,吴、伍虽不同姓但却同宗,所以两姓不能通婚。 湖南苗族吴氏分为禾孝(ghaob xot)与禾弄(ghao nhlongb)两系。在贵州苗族地区,吴姓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苗族吴姓,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纯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相传远古时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汉译名“吴兰苏和”中的第一个字为姓,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吴姓”,它与姬姓吴氏无关。蒙古人又有改为汉姓吴氏的。女真人改姓汉字姓吴氏,最迟在宋代已经开始了。鄂伦春族中有吴姓,是由鄂伦“吴查尔坎”氏的汉译简化而成。赫哲族吴姓到现代产生了著名作家吴白丰,《冰山上的来客》是他的作品。哈尼族中有吴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姓。朝鲜族吴姓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这真是说不尽的了。

  古代的吴国,位置是在现今江苏省无锡县一带,此地也是吴姓发源地。吴姓首先向北临近的齐、鲁之间迅速迁徙繁衍。其后迁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吴姓子孙在亡国之前,有过一些零星的外迁活动。如与邻国争霸时,有少数吴姓子孙在战争中被俘,被迫流亡他国,远离家园。秦末农民起义。吴芮纵观天下大势,知秦必亡,遂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后转战西北,与项羽等入关破秦,立下汗马功劳,项羽封他做衡山王。汉朝一统天下,分封功臣,吴芮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自此,吴姓宗族中一支迁到湖南。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大部分是他的后代。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并呈南兴北衰之势。三国时期,吴氏家族成为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治的国戚,孙策、孙权兄弟的母亲吴国太便出自吴郡吴氏。 在魏晋以后,吴氏北上繁衍明显的缓和了许多,基本上是以中国南方一带为其繁衍的地区,这是与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氏虽遍及全国,但繁衍发展中心为江南一带。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但吴姓望族都很重视世系传承,其历史渊源十分清晰。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代有显贵的世家大族几乎绝迹。这时期吴姓望族大都由唐宋时期的单家发展而来,并从地区分布上呈同姓异宗交叉分布,吴姓的迁徙多是由于战乱、灾荒、析居、任官、政府组织移民等诸多原因引起的。
  吴姓离开大陆很早。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明清以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长期稳坐第七把交椅,这与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从潮州沿海,尤其是饶平、南澳、澄海各县收了不少昊姓士兵有关。在台湾历史人物中,吴姓人占有相当比重。
  吴姓到达日本的时间也应该很早。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据说演变成日本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中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到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
  还有就是越南了。春秋末年越灭吴,大批吴人南迁,加入越人队伍,后来越国灭亡,吴人又随越继续南迁,大约在秦汉时期到达越南地区。秦汉以后,内地吴姓人因做官、经商、从军等原因陆续有人迁居越南。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此记载也见于唐元和年间林宝编撰的《元和姓纂》。南迁越南的吴姓子孙不断开拓进取,建立了功业。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遗憾的是吴朝只历吴权、吴昌炽父子两代,就被丁朝取代了。此后,吴权后裔散居于越南各地,据说吴权后世子孙在姓名中间加一“昌”字,以作为吴权家族的标志。明朝灭亡后,一部分明遗民流亡到了越南,越南黎朝时,有杰出的史学家吴士连,他创作了越南第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大越史记全书》。近代越南吴氏著名吴姓人物,是南越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吴姓在越南姓氏人口排列上为第六位。
  吴姓人到达朝鲜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据《后汉书》记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任乐浪郡 (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今天他们已完全融入朝鲜民族。吴姓在今天朝鲜143个姓氏中为20大姓之一。
  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总人口2400多万,占全国人口1.93%。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
  和吴姓有关的一个典故,在今天特别值得介绍,这个典故叫“不惧贪泉”。主人公吴隐之,祖籍濮阳鄄城,是吴质六世孙。吴隐之还有一个胞兄吴坦之。吴隐之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兄弟俩相依为命。吴隐之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以孝著称于世。相传,他和哥哥吴坦之为去世的父母哭丧时,其悲声惨切,不但令行人为之流泪,而且出现了双鹤哀鸣、群雁不飞的情景。后来,吴隐之兄弟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吴隐之兄弟间感情真挚,吴坦之因受牵连而被逮捕,将被除死。吴隐之听说后,急忙赶去面见大司马桓温,情愿替兄赴死。桓温被感化了,赦免了吴坦之,吴隐之也因此受到桓温的赏识。吴隐之官职屡次升迁,后来出任为晋陵郡(今江苏镇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平时穿布衣,出门不坐车子,他的妻子虽贵为太守夫人,也是亲自纺纱织布,就连到集市上买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传吴隐之的女儿出嫁时,他的朋友谢玄不知道他家拮据,派有名的厨师前去帮忙操办婚事。厨师到他家后发现他家几乎穷得一无所有,家人正牵着一条狗准备去卖钱,换取嫁女的费用。吴隐之到任广州刺史后,生活非常简朴。起初,人们都不信。可是一年过去了,吴隐之仍一如既往,时常以贪泉的事来警诫自己。距离广州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会变贪。前几任广州刺史都以这个为借口,替自己开脱罪责。吴隐之不信,专门去喝了很多贪泉水,还写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一天,随从送来一包剔骨的鲜鱼,他立刻警觉起来,拒绝接收这份礼物,并严厉警告说:“一定要以身作则,不吃请,不受贿。如再发生此类的事,必定要严加惩罚。”在吴隐之的感召下,广州地区风气为之一变,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民风也淳正了。吴隐之不惧贪泉,不但受到东晋皇帝的嘉奖,也备受后人称赞。唐代名臣魏征编修《晋书》时,为清官吴隐之写下了“晋代良能,此焉为最”的评语。如今广州越秀博物馆内,仍竖有一块刻着“贪泉”两个大字的石碑,这是广州老百姓为纪念清官吴隐之的趣闻佳话而立的。

channelId 1 1 1
猜您还喜欢 文化 科技 自然 历史 人物
科教栏目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精彩视频推荐
检索地图 更多
按栏目

央视栏目 |
百家讲坛
| 走近科学 | 探索发现 | 读书 | 自然传奇 | 地理中国 | 科技之光 | 绿色空间 | 讲述 | 我爱发明 | 人与自然 | 科技人生 | 中华民族 | 人物 | 夕阳红 | 欢聚夕阳红 | 走遍中国 | 状元360 | 大家 | 见证·发现之旅(停) | 创新无限(停) | 重访(停) | 见证·亲历(停) | 科技博览(停) | 天下大观(停) | 百科探秘(停) | 科学世界(停) | 见证·影像志(停) |
卫视栏目
|
档案
| 杨澜访谈录 | 丝路发现 | 世界游 | 自然密码 | 这里是北京 | 天下收藏 | 影像世界 | 魅力发现 | 漫游日本 | 故事甘肃 | 今日往事 | 文明中华行 | 武当百谜 | 经典人文地理 | 新杏坛 | 行者 | 中国游 | 玩转地球 | 记忆之红色经典 | 故事中国

按类型

经济 | 社会 | 军事 | 文化 | 科技 | 自然 | 历史 | 人物

开放分类

古迹遗址 | 经典纪录 | 名著名家 | 事件 | 悬案秘闻 | 国学 | 自然发现 | 战争 | 生命星球 | 武侠寻踪 | 名家大师 | 民生 | 动物 | 人文 | 未解之谜 | 宇宙奥秘 | 科学探索 | 海洋 | 专家 | 三国 | 刑侦案件 | 宗教 | 历史揭秘 | 生活 | 民俗民族 | 人体 | 建筑工程 | 气候 | 能源环保 | 运动 | 慈禧 | 皇帝 | 女性 | 女皇女王 | 明星艺人 | 收藏 | 灾难 | 名人 | 红楼梦 | 文化艺术 | UFO | 易中天 | 历史时刻 | 清朝 | 奇幻科技 | 奇趣 | 航空航天 | 中国皇帝 | 考古探秘 | 时尚 | 密档 | 人文地理 | 史说天下 | 国粹 | 行游 | 皇陵 | 二战 | 臣相 |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