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首播 |
|
重播 |
|
十年潜心探索,他让东方的绘画语言在三维空间中跃动;融汇中西精华,他用灵动的双手再现民族复兴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寻觅人性的光辉,
红色题材雕塑家王洪亮
王洪亮1953年生于山东省诸城,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王洪亮对古今中外艺术传统均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从纵的借鉴和吸收中做出自己有个性的创造。他的作品《新石器打击系列》就可以看出西方观念和装置艺术对他的影响,但其在内容与手法表现上又有强烈的传统因素。
1999年,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力,王洪亮顺利地进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初到美院,他就接到了一件重大任务,为刚刚落成的中华世纪坛创作浮雕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为了保证所有雕刻细节的精准,王洪亮付出了极大地努力。为了克服雕塑的那种僵硬感,赋予雕塑作品人物特有的生命律动,王洪亮在创作时,将自己所理解的生命的运动感融入了创作当中。
随着创作内容的不断丰富,王洪亮渐渐地走上了以做红色题材为主的创作之路。他先后为刘胡兰纪念馆创作大型浮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抗日战争纪念馆创作圆雕《狼牙山五壮士》。后来,王洪亮逐渐又接触到了一些领袖群像,比如他创作的圆雕《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等都是优秀的群像作品。在这类雕塑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上,王洪亮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他把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手法、油画的笔触与雕塑的塑痕相融合,使雕塑语言更加丰富,更富于表现性,增强了雕塑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与神韵。这既是对雕塑艺术的挑战,也是对传统纪念性以塑造人物为主的雕塑形式语言的一种变革与突破。
《人物》栏目7月18日播出。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