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央视栏目|
原来如此|创新无限(停)|地理中国|自然传奇|探索·发现|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科学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观(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国|走近科学|绿色空间|科技之光|科技博览(停播)|国宝档案|中华民族(停)|读书|见证·亲历(停)|见证·影像志|重访(停)|见证·发现之旅|人物|大家|
卫视栏目|
世界游|杨澜访谈录|丝路·发现|这里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发现|漫游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华行|故事中国|档案|记忆之红色经典|玩转地球|中国游|行者|新杏坛|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武当百谜|故事甘肃|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战|皇陵|行游|国粹|史说天下|人文地理|密档|时尚|考古探秘|中国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历史时刻|易中天|UFO|文化艺术|红楼梦|名人|灾难|收藏|明星艺人|女皇女王|女性|黄帝|慈禧|运动|能源环保|气候|建筑工程|人体|民俗民族|生活|历史揭秘|宗教|刑侦探案|三国|专家|海洋|科学探索|宇宙奥秘|未解之谜|人文|动物|民生|名家大师|武侠寻踪|生命星球|战争|自然发现|国学|悬案秘闻|事件|名著名家|经典纪录|古迹遗址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9日 15:40 | 来源:中国电视报
“其实对于我们动画制作人员而言,文献纪录片的发挥空间并不大,因为准确、清晰才是这类纪录片的灵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技术弥补一些现实的缺憾,不喧宾夺主,让动画完美融入纪录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赵衍雷
“希望观众能看不出这205场动画”
这是记者见到赵衍雷后他说的第一句话,乍一听,着实让人吃惊,几个月的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难道是为了让观众看不出来吗?
纵观《旗帜》全篇,共有205场动画,而每一场动画又至少由4到5组画面组成,如此算下来,1000余组三维动画、近90分钟的动画画面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是极其罕见的,巨大的工作量却要达到“看不出来”的效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纪录片中的动画分为许多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真实再现’,这种手法的效果非常类似实拍效果,给人极其炫目的感觉,而这次在《旗帜》中,我们主要运用的是‘科学再现’的手法,比如运用三维技术将模糊的老照片进行分层处理,让它看上去更加清晰。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对于文献纪录片而言,准确才是第一位的,而美观、修饰等等效果都要为之服务。”直到这时,记者才领悟到赵衍雷和他的同事们此次创作的良苦用心。
“不忽略每一个细节”
虽然赵衍雷说,他希望观众可以看不出动画效果,然而作为动画导演,他却不会忽略每一个细节。为了更好的将动画效果与纪录片相结合,赵衍雷设计了30多稿创意,每一张创意稿中,都凝结了他的心血。其中一个细节颇为打动记者。
在纪录片《旗帜》中,观众会看到许多文献类的画面,而伴随这些历史文献一起映入大家眼帘的还有衬在底部的“红旗”元素,虽然这个元素贯穿整部纪录片始终,但是,可能很难有人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与不同。
赵衍雷告诉记者,“最初想到将红旗这个元素应用于纪录片,主要是觉得它有一种很好的张力,非常契合整部片子的气质。”但是在创作中,一个问题又出现在赵衍雷的面前:难道从头至尾红旗这个元素都没有变化吗?如果希望有所变化,又能在什么地方动脑筋呢?
颜色、形式,似乎都没有改变的余地,突然间,改变红旗的材质这个想法闯入了赵衍雷的脑海中,“最终,我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红旗的材质分别定位于麻布、绒布和丝绸,虽然这个细节很微小,但是我觉得它所承载的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毕竟,材质的变化也透露了时代的变迁。”
“用心寻找时代的烙印”
赵衍雷有一个爱好,在不工作的时候,他时常喜欢背上自己的相机到一些旧货市场去逛逛,“这么多年做纪录片,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就会用相机把它们拍下来,不管以后用不用的上,都放入自己的资料库。”
接受纪录片《旗帜》的动画创作后,赵衍雷开始寻找那些他想要的东西,“一部跨越90年间的文献片,在创作中应该有一些有时代烙印的东西,于是我就又去了一趟潘家园旧货市场,那一次,我拍到了最早的电视机、各种版本的《毛泽东选集》、老式怀表……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周总理当年用过的那种苏联产的绿色台灯。”
这一个又一个带着时代烙印与记忆的“老物件”成为了赵衍雷30多稿设计图中的“秘密武器”,“可能有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些小物件,但是,作为创作者而言,我是在用心寻找时代的烙印,并希望将这些细节融入创作中。”
后记:正是这一个个看似微小的细节,才串成了《旗帜》雄浑壮阔的宏大篇章,专注、执著的高职业精神,也让整个摄制团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也许几年后,当我们再次翻阅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时,已经记不清那些幕后的英雄,但是流淌在其中的那份精神却会始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中国电视报 司楠)
责编:李斐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