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您好,帐号未激活 马上激活 退出
您好, VIP邮箱 免费邮箱 微博社区博客播客论坛 观看记录  退出

选择去向

VIP邮箱 免费邮箱 微博社区博客播客论坛
登录
首页新闻经济体育综艺春晚戏曲音乐科教青少文化艺术公益产经汽车旅游健康时尚三农商城社区微博博客论坛访谈邮箱游戏
电视
频道大全栏目大全节目大全直播中国赛事直播网络电视客户端
|高清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公开课播客
|CCTV
频道栏目
  • CCTV10《手艺》第二季
  • 2011《百家讲坛》全集
  • 2010《百家讲坛》全集
热词: 百家讲坛 走近科学 探索发现 读书
  • 科教首页
  • 分类点播人物 | 历史 | 自然 | 科技 |文化 | 军事 | 社会 | 经济
  • 科教名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原来如此|地理中国|自然传奇|读书|我爱发明|行者|经典人文地理|档案|这里是北京
  • 资讯科学突破 | 气候环境 | 星际探索 | 大开眼界| 动物约会| 行游江湖| 社会名流| 历史纪事| 考古探秘
  • 专题
  • 探索图库动植物 | 生活 | 自然地理 | 生命科技
  • 检索地图按字母检索 | 按类型检索 | 按频道检索
  • 排行榜            节目视频集排行 | 人气栏目 | 视频排行
央视网 >  科教台 >  建党9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 >  正文 分享 收藏
探索地图 +更多
按栏目

央视栏目|
原来如此
|创新无限(停)|地理中国|自然传奇|探索·发现|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科学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观(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国|走近科学|绿色空间|科技之光|科技博览(停播)|国宝档案|中华民族(停)|读书|见证·亲历(停)|见证·影像志|重访(停)|见证·发现之旅|人物|大家|
卫视栏目
|
世界游
|杨澜访谈录|丝路·发现|这里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发现|漫游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华行|故事中国|档案|记忆之红色经典|玩转地球|中国游|行者|新杏坛|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武当百谜|故事甘肃|影像世界

按类型

人 物|历 史|自 然|军 事|文 化|科 技

按开放分类

植物|臣相|二战|皇陵|行游|国粹|史说天下|人文地理|密档|时尚|考古探秘|中国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历史时刻|易中天|UFO|文化艺术|红楼梦|名人|灾难|收藏|明星艺人|女皇女王|女性|黄帝|慈禧|运动|能源环保|气候|建筑工程|人体|民俗民族|生活|历史揭秘|宗教|刑侦探案|三国|专家|海洋|科学探索|宇宙奥秘|未解之谜|人文|动物|民生|名家大师|武侠寻踪|生命星球|战争|自然发现|国学|悬案秘闻|事件|名著名家|经典纪录|古迹遗址

  • 最多点击
  • 最具潜力
  • 评分最高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3日 10:42 | 来源:中国电视报

  记得十年前,正值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央视《歌声飘过八十年》的纪录片未播先火,该片在播出前就已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而王益平就是那部纪录片的总导演。十年后,王益平承担《旗帜》第三、四集的编导任务,当其他年轻的编导们都在年初纷纷去外地拍摄时,在电视行业耕耘了30多年的他,却还在默默地研究文本,“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我的构思其实早已经开始了。”

  文本上的每一句话在第一时间都已经形成画面

  作为一位资深的纪录片人,王益平曾是我国第一部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编导之一。“在国内,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创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民的胜利》、60年代的《光辉的历程》、70年代的《星火燎原》、80年代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等,但之前都叫专题片,使用‘文献纪录片’这一称谓,始于1993年摄制的《毛泽东》。”王益平表示,文献纪录片一定要在文献上做文章,“对历史影像资料的发掘、选取和恰如其分的使用,是文献纪录片最基本的创作手段,而编导对于影像资料的把握和剪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文献纪录片的品质。”在创作的最初,他花费了很长时间细致地琢磨文本,“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熟悉的过程,对国史、党史会有更深的认识。”

  王益平负责的《旗帜》第三、四集是从1949年10月1日讲起的,截至1976年。“我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这期间的大事非常熟悉。”回顾历史,文本上的每一句话在第一时间都已经形成画面,王益平说:“难就难在文献资料是枯燥的,如何让它们生动起来。”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创作中,很多文献纪录片的编导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直接的影像资料匮乏怎么办?对此,王益平可谓经验丰富:“要先坐下来,不要着急,把文本吃透,这就成功了一半。我最看重影视资料的运用,同样的一个镜头,再次使用时要巧,掰开了重新用,在熟悉的镜头中放进新的符号。” “随着技术手段进步,艺术表现的空间已经大大地得到拓展,影像、照片、著述、信札、题跋、文件、文献等第一手素材资料的视觉艺术化处理方法得到重视。另外,更多人也开始关注采访口述、相关现场的空间背景景观、历史遗迹、遗物、器具、生活环境今昔比对、情景重现等现实素材的开发。”

  王益平记得,他看到当年拍摄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时,反映邓小平1904年出生到1929年的一段史实,他看到创作者们所依托的基本资料只有4张邓小平的照片,“但是他们却充分调动了其家谱、书信、文档、图表、碑刻、建筑等实物资料,并与当事人的口述回忆相结合,几乎没用任何活动的影视资料,就生动细致地完成了25年历史跨度的叙述。”这次成功印证了,可以用于文献纪录片创作的资料,并不单纯是指活动影像,事实上还包括了其他的实物资料和纸质文献资料。“有了这样的认识,原来因为寻不到活动的影视画面而深感头痛的历史叙述,便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带来了可视性。” “无为有处有还无”,思路转变了,眼界就开阔了,王益平把这个经验也运用到了《旗帜》的创作中,使一段段资料匮乏而又弥足珍贵的历史场景得到了真实的、生动地展现。

  让历史瞬间化为艺术的永恒

  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时,普通观众首先想到的是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等英雄的面孔。王益平说:“以往用的都是英雄们常见的照片,这次我就想,要用动画表现,让这些英雄动起来。”这种手法还运用在王淦昌、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等新中国几位大科学家的展示上。“我们设计了一个庄重但可以流动的画框,对他们的照片进行了新颖的、多样的表现。框内是英雄栩栩如生的容貌,框外是观众绵绵不尽的缅怀。”

  在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个历史事件时,文本中写到:“就在《东方红》舞蹈史诗演出期间,周恩来宣布了这个震动世界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昂,欢欣鼓舞……”在创作中,王益平并没有简单地采取为解说词贴画面的方法,他和助手们查阅了六十年代大量的文字资料、广播资料和电影资料,精心选取了一部电影纪录片的同期声。他的理由是:“因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其实是在演出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演员时周恩来总理宣布的,信息更为准确,观众看的时候也会感觉更为亲切。”重大场景历历在目,现场气氛生动感人,历史的瞬间化为了艺术的永恒。

  采访时,编导们已经北京的影视之家安营扎寨了140多天,每个人的房间中都能看到成摞的素材带和不同版本的台本稿。其实早在3月底,王益平的片子初编就已经完成,并得到了一致认可,如今,动画效果等细节还在进一步雕琢和完善之中……编导的房间中经常是一片繁忙,而人们却经常可以在窗前看到一个久久伫立的身影,那就是坚信“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的王益平。(本报记者 张维)

责编:李斐

精彩推荐
  • 天使之吻

  • 历史上著名的饭局

  • 自然的呼吸

  • 古墓秘影

猜您喜欢
  • 《慈禧》

  • 祝榆生

  • 探索·发现《秘境...

  • 讲述《遗产保卫者》

留言评论

登录 | 注册用戶名: | 退出 我要评论

内容 

验证码:
关于CCTV|联系CCTV|关于CNTV|联系CNTV|人才招聘|网站声明|法律顾问|CCTV广告中心|网友智囊团|客服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47123  京ICP证060535号  京网文【2014】0383-083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4  新出网证(京)字098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