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央视栏目|
原来如此|创新无限(停)|地理中国|自然传奇|探索·发现|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科学世界(停)|百科探秘(停)|天下大观(停)|科技人生|走遍中国|走近科学|绿色空间|科技之光|科技博览(停播)|国宝档案|中华民族(停)|读书|见证·亲历(停)|见证·影像志|重访(停)|见证·发现之旅|人物|大家|
卫视栏目|
世界游|杨澜访谈录|丝路·发现|这里是北京|天下收藏|魅力发现|漫游日本|今日往事|文明中华行|故事中国|档案|记忆之红色经典|玩转地球|中国游|行者|新杏坛|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武当百谜|故事甘肃|影像世界
植物|臣相|二战|皇陵|行游|国粹|史说天下|人文地理|密档|时尚|考古探秘|中国皇帝|航空航天|奇趣|奇幻科技|清朝|历史时刻|易中天|UFO|文化艺术|红楼梦|名人|灾难|收藏|明星艺人|女皇女王|女性|黄帝|慈禧|运动|能源环保|气候|建筑工程|人体|民俗民族|生活|历史揭秘|宗教|刑侦探案|三国|专家|海洋|科学探索|宇宙奥秘|未解之谜|人文|动物|民生|名家大师|武侠寻踪|生命星球|战争|自然发现|国学|悬案秘闻|事件|名著名家|经典纪录|古迹遗址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6日 16:53 | 来源:中国电视报
走出位于北京西四环中路影视之家4楼的电梯间,迎面便见一个易拉宝宣传画,鲜艳的五星红旗作为背景,上面书写着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旁边还放有一盆绿植做陪衬,庄重中又有着生动;步入编导郭一民的工作间,桌上摆着电脑、编辑机,地上靠墙整齐地码放着二三十盘资料带,床上还有七八盘,盒盖敞开着,每盘上面都放着一张A4纸,标明带子里面收录的具体内容都有哪些,紧张中又透着有条不紊。对郭一民的采访也就从这些带子开始了……
老资料中淘到宝贝
“由于《旗帜》摄制组是在去年12月3日才组建完毕,从策划、摄制到样片制作,我们仅用了不到140天,你看到的这二三十盘带子还是在拿走了一大部分后留下的。”想着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要看近百盘资料带和自拍带,从中编辑、筛选可用镜头、画面,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郭一民是《旗帜》第5集《历史转折》和第6集《滚滚春潮》的编导,这两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起,直至邓小平第二次南巡结束,时间跨度长,虽然在纪录片《伟大的历程》中,他曾做过一集名为《大潮涌动》的片子,讲的也是发生在1982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这10年间的大事,但此次每集将近50分钟的播出量、4月中旬前必须完成样片制作,还是令这位老将备感压力,“没办法,时间紧,我们这些编导就都编在这里,吃在这里,睡在这里,一星期只回家一次还是为了拿换洗的衣服。”郭一民感慨道。
不过,功夫没有白费,在资料组提供的影像资料中,郭一民还真找到了原来未曾发现过的画面。“《旗帜》在资料提供上比我们做《伟大的历程》时丰富了不少,比如,原来在片中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只有在会场开会的镜头,这次找到了一组老百姓在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长安街上2分钱一份买报纸的平民化镜头,这次用上了,一改以往千篇一律的会议画面,增加了民众的反应,体现了老百姓真的关心会议。镜头是胶片拍的,虽然量不大,但感觉很好。”
不仅这组平民化镜头令郭一民像发现了新大陆,另外一组邓小平亲自参加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招待会的资料也令他如获至宝,“这个资料很新,上次没有用,这次用在片中,氛围很好。”
细节制作精良讲究
纪录片中空镜头的运用不可少,它的出现能很好地烘托气氛,把观众带到当时的情景中,但对于要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场景,对于编导来说并不容易。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三四十年前在人民大会堂上俯拍天安门广场,前面是金水桥、天安门城楼,后面只有北京饭店这么一个高大建筑,长安街上跑的小轿车以老上海居多,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楼林立,进口高档车比比皆是,如果现在再去人民大会堂上拍空镜,怎么也不会找到原来的感觉。
为了尽量还原历史,突出空镜头的历史感、真实感,郭一民放弃了信手拈来的自拍,而是选择在老资料中发掘利用,最终找到了适合的画面。
空镜头讲究,采访也突出真情实感,在对海尔公司CEO张瑞敏进行采访时,郭一民就着重让他讲述为什么在1985年要砸冰箱,“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只是一个亏损小厂,正是将76台不合格冰箱砸毁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而亲手抡起第一锤的正是张瑞敏。这一砸也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为他们今后成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让张瑞敏讲这个故事,能让观众感觉更真实,不是在喊口号。”
难忘的航拍经历
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回避地提到它的前沿阵地深圳,而此次在深圳的航拍也给有过数次航拍经历的郭一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1月份的深圳,天总是雾蒙蒙的,不时还伴着小雨飘落。这样的天气条件对于航拍来说可是一个大敌。一连等了数天,还不见好转,不飞吧,直升机已经租用,航拍组加上机场保障都得原地待命,白花花的银子不能就这么白扔呀,郭一民搓着手,踱着步,这种焦急的等待着让他切身地体会到什么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好在之后的天气出现了两天的转机,虽然能见度还不是太理想,但也只能将就。
可就在直升机的发动机已经转动准备起飞时,令人欢快的轰鸣声却戛然而止,只见报警信号灯在不停地闪烁。此时,郭一民的心咯噔一下,后面将有怎样的行程在等着他们,一切都变得那么未知、深不可测。幸好,经过全面检查,只是飞机尾翼的一个插头接触不良,半个多小时后,故障排除,重新发动,飞向天空。
如果说这个小插曲有惊无险的话,后面的飞行则够惊险刺激。在这次航拍中,郭一民需要拍摄一个位于莲花山山顶邓小平塑像的镜头。但这个镜头不是俯拍,而是要先贴着地面飞,快到山前时,再把飞机拉起来,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的塑像,这样很有视觉冲击力。要不是飞行员有着丰富的飞行经验,一般人还真不敢这么飞。而就是为了这效果,郭一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是扛着机器在飞机上拍花絮,本来看寻像器就有点晕,再加上飞机骤然拉升,下了飞机我就开始哇哇吐。”这个5年前,50岁生日时还在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拼命拍摄的汉子也禁不起了这番折腾。不过,用郭一民的话说,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挑战。(本报记者 王军)
责编:李斐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