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科教台 > 首页

《百家姓》滕殷罗毕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16:3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

 

  毕氏同样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毕姓源流有: 
  来源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他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他建立了毕国,为公爵,故而史书多称其为“毕公高”。三千多年前的毕国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毕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的儿子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其后代中有改姓为魏氏者,在战国时期成为著名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毕氏。在两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毕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史称毕氏正宗。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来源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分迁居于毕原(今陕西咸阳)者,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曾一度强大,后世的铁弗部、高车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还曾建立其强大一时的前赵政权。前赵政权灭亡后,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归附于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而大部分则都分崩离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体后在北魏明元帝时期归附于鲜卑拓拔部,成为拓拔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史书中又称其为“鲜卑屠各部”。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所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鲜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史书记载:西域毕国胡人有毕氏。毕国,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个西域小国,实际上仅为一城一部落。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也病逝了。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终于实现了长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众多陪葬的功勋显赫之大唐开国武将当中,他的墓葬离唐太宗的昭陵最近!从此,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氏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毕氏、国氏、社氏与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双眼睑纹,瞳孔微黄,鼻梁高耸,男子皆山羊胡须,十指指纹箕多斗少,甚至十指皆箕。
  来源五,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 Hala。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来源六,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来源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千多年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说渭水的南北两岸乃毕姓之发祥地。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仕晋,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孙魏文侯时,三家分晋,因此有毕姓改成魏姓者。虽如此,毕姓此际在山西扎根却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滕国(今山东滕州)有毕战,说明此际毕姓已进入山东。先秦时期,毕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汉时,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侯。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毕野白,这些史实表明,毕姓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南方的广西也有了毕姓人。此际,一支毕姓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姓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北魏出连氏改毕姓后,入迁洛阳,使毕姓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安史之乱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毕姓南及两湖一带。北宋时,代州云中(今山西省大同)人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姓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毕姓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姓人,伴随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沿海之毕姓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者。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毕姓约占全国汉族毕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毕姓尽管很难算上大姓,但是名流众多。只要举出一个毕昇,就可以反映毕姓做出的贡献有多么了不起了。
  毕昇(又作毕升,约970年—1051年),他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毕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 1989年在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宋初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其事迹见《梦溪笔谈》卷十八。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叫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值得一说。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八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  

channelId 1 1 1
猜您还喜欢 文化 科技 自然 历史 人物
科教栏目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精彩视频推荐
检索地图 更多
按栏目

央视栏目 |
百家讲坛
| 走近科学 | 探索发现 | 读书 | 自然传奇 | 地理中国 | 科技之光 | 绿色空间 | 讲述 | 我爱发明 | 人与自然 | 科技人生 | 中华民族 | 人物 | 夕阳红 | 欢聚夕阳红 | 走遍中国 | 状元360 | 大家 | 见证·发现之旅(停) | 创新无限(停) | 重访(停) | 见证·亲历(停) | 科技博览(停) | 天下大观(停) | 百科探秘(停) | 科学世界(停) | 见证·影像志(停) |
卫视栏目
|
档案
| 杨澜访谈录 | 丝路发现 | 世界游 | 自然密码 | 这里是北京 | 天下收藏 | 影像世界 | 魅力发现 | 漫游日本 | 故事甘肃 | 今日往事 | 文明中华行 | 武当百谜 | 经典人文地理 | 新杏坛 | 行者 | 中国游 | 玩转地球 | 记忆之红色经典 | 故事中国

按类型

经济 | 社会 | 军事 | 文化 | 科技 | 自然 | 历史 | 人物

开放分类

古迹遗址 | 经典纪录 | 名著名家 | 事件 | 悬案秘闻 | 国学 | 自然发现 | 战争 | 生命星球 | 武侠寻踪 | 名家大师 | 民生 | 动物 | 人文 | 未解之谜 | 宇宙奥秘 | 科学探索 | 海洋 | 专家 | 三国 | 刑侦案件 | 宗教 | 历史揭秘 | 生活 | 民俗民族 | 人体 | 建筑工程 | 气候 | 能源环保 | 运动 | 慈禧 | 皇帝 | 女性 | 女皇女王 | 明星艺人 | 收藏 | 灾难 | 名人 | 红楼梦 | 文化艺术 | UFO | 易中天 | 历史时刻 | 清朝 | 奇幻科技 | 奇趣 | 航空航天 | 中国皇帝 | 考古探秘 | 时尚 | 密档 | 人文地理 | 史说天下 | 国粹 | 行游 | 皇陵 | 二战 | 臣相 | 植物